推广 热搜: 生铁  建筑材料  企业  山东鲁创  能源  电机  轮胎  矿产  天然气  55589-62-3 

东京5.9级新地震诱发迁都论 商人力促迁都大阪

   日期:2011-04-21     评论:0    

东京5.9级新地震诱发迁都论

截至当地时间4月17日18时,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802人死亡、14129人失踪。

本报讯 日本首都东京北部16日发生5.9级地震,首都圈有明显震感。气象厅首次证实,这次地震并非东日本大地震的余震,而是诱发式的新地震,显示震中已由东北部向南转移。这令日本地震学家和社会各界担心东京一带将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关西商业重镇大阪的工商界公开表态,力促政府分散风险,迁都大阪,令日本首都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保存。

分散风险

东京16日发生5.9级地震后,令日本迁都论再起,大阪成为选址热点,当地工商界表示欢迎。

大阪商工会议所会长佐藤茂雄此前已表示支持首都功能转移:“要分散风险,定要考虑多个方法。”

关西经济同友会代表干事山中谆则认为,要认真对待建立副首都的建议。《西日本新闻》评论认为,要避免东京的首都职能和政府机构过于集中,一旦发生危机,需有首都圈以外的地方分担首都职能。

大阪优势

日本媒体称,大阪取代东京的迁都选址拥有多个优点。大阪国际机场距离市中心仅十公里左右,且与大阪火车站、神户机场接近。各国在大阪设有使馆,多间大企业在当地亦有分社。大阪与神户、京都邻近,形成规模庞大的经济圈,但与东京保持一定距离,两地同时受到地震侵害的可能性低。

不过,不少大阪民众对迁都计划将信将疑。消息人士指出,大阪不会立即完全代替东京成为首都,而且其总建设费预计高达五兆日元,国家财力明显不足,可能引起民众反对。

有大阪居民指,关西国际机场建成之前,亦曾有将大阪国际机场变成副首都的建议,但终却不了了之,不过,大地震后,迁都已成为日本民众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日本政府于多年前曾经计算过建设副首都,需要用上500公顷土地,并且要有25万人口的规模。

东电首次给出时间表:

平息核泄漏需6至9个月

据新华社电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17日公布了福岛核电站抢险工作工程表。根据工程表,核电站反应堆进入安全的“低温停止”状态需要6至9个月时间。

东京电力公司会长胜俣恒久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根据工程表,今后的主要工作是冷却反应堆和乏燃料池,阻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对环境进行监控并清除放射性物质。

他说,反应堆只有进入“低温停止”状态,即反应堆核燃料温度处于100摄氏度以下,才能控制住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东京电力公司将分两个阶段完成上述任务,阶段目标是实现(福岛核电站)1号至4号机组放射性物质泄漏切实减少,需要3个月左右;第二阶段目标是基本阻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需要3至6个月。两个阶段合计6至9个月时间。

胜俣恒久说,目前福岛核电站抢险工作需要克服两个问题:一是防止1号至3号机组出现氢气爆炸,二是防止2号机组高放射性污水流出核电站。

东京电力公司副社长武藤荣表示,在今后6至9个月时间内,将采取措施,把损毁严重的福岛核电站1号、3号和4号机组所在建筑罩起来。

核泄危机或出现新的核泄漏

据新华社电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17日表示,在发现福岛核电站2号机组水闸附近海水放射性物质浓度激增后,公司担心从反应堆泄漏的高放射性污水流入海中,因此决定加强对周边海域放射性物质的监控,以查明情况。

福岛核电站2号机组水闸附近海水放射性物质浓度16日上升到15日早晨时水平的数倍以上。东京电力公司说,海水样品是从2号机组水闸附近拦沙网内侧采集的,每毫升海水放射性碘的活度达到260贝克勒尔,为法定限度的6500倍,与15日的数据相比约上升了5倍;而放射性铯的活度则上升了约3倍。

东京电力公司16日曾认为,可能是拦沙网以及海潮的共同作用使污水停留在拦沙网内侧,造成测量到的海水放射性物质浓度激增。不过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认为,不能排除出现新的污水泄漏的可能,要求加强监测。

菅直人在美报致歉

据新华社电 日本首相菅直人16日至17日投书多家英文报纸,就福岛核电站放射物泄漏引发的核危局迟迟得不到解决“深表歉意”。

菅直人这篇文章题为《日本恢复与重生之路》,发表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报纸周末版专栏。

日本共同社报道没有提及菅直人是否向其他国家、尤其是邻国的英文报纸投稿。

菅直人在文中说:“我为发生在福岛核电站的核事故表示非常严肃和深深的歉意……尽早控制核电站形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希拉里访日没向天皇鞠躬

本报讯 日本外相松本刚明17日与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在平息福岛核电站事故和灾后重建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日本首相菅直人当天晚些时候也与希拉里举行了会谈。

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随后会见希拉里。希拉里先与明仁握手,随后亲吻美智子面颊,并没有像2009年奥巴马一样向天皇鞠躬。

2009年11月14日,首次访日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日本天皇会见时深深鞠躬,遭到美国舆论的批评,认为奥巴马不该随便“行大礼”。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付款说明  |  代理合作  |  注册的好处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冀ICP备10017211号-19